close
撰寫者 : 蘇琮祺 心理師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sungchi.su
部落格 : 心理師教你"健康生活好習慣"
http://bio-psycho-social-spirit.blogspot.tw/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sungchi.su
部落格 : 心理師教你"健康生活好習慣"
http://bio-psycho-social-spirit.blogspot.tw/
毒理學之父 - 帕拉賽瑟斯(Paracelsus, 1493~1541)曾說過:
「所有物質都有毒,世界上沒有不毒的物質;但是依劑量多寡,就能區分為毒物或藥物。」
透過四個自願者進行減糖實驗的過程,我看到糖與人類之間的有趣關係:
糖,除了甜味跟熱量,還會帶來傷害
飲食,是社會文化、生理心理及政治經濟等多重向度的問題
整部紀錄片,由四位不同背景的自願者參與減糖實驗的過程所串連,但所呈現的,卻不只是減糖那麼簡單。
一位甜食成癮的白人家庭主婦、一位受宗教及文化影響而接觸眾多甜食的印度男性、一位經常食用加工食品的白人職業婦女,以及一位嗜喝汽水的白人男性,生活方式及社經文化雖有不同,但卻面對共同的問題---糖分攝取過多。
藉由視覺化及具體化的方式,導演讓四位自願者可以看見自己每天所攝取的糖量有多驚人(WHO建議每天攝取不超過25克);透過呈現體重、體脂、腰圍及所可能罹患疾病的風險,則強化了自願者採取行動的意願;而在減糖過程中,幾乎所有的自願者,都出現了類似於戒斷症狀的反應。
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加工食品會那麼好吃,都是因為食品公司聘了一堆科學家在調配最佳配方,而消費者就有如一個個的實驗動物,被餵養著經過設計的美味食品;為了瞭解食品業者是否在減糖這件事上做出努力,記者特別與食品業者代表對談,但在過程中,卻只聽到業者的推諉責任及掩飾風險,看來天底下的商人都差不多。
追求甜味是天性,但我們仍然可以有所選擇
「脂肪、鹽、糖」是人類最渴望的美味來源,在遠古時代因為取得不易,所以並沒有給我們的祖先帶來太多麻煩;不過在現代社會中,幾乎每樣食物都充滿了「脂肪、鹽、糖」,也因此要時時提醒自己有所節制及選擇,以免惹病上身。
在紀錄片裡,我們可以看到日常飲食中的糖主要有三大來源,導演除了提醒我們糖在哪裡,更積極地,他告訴了我們可以用哪些方式來取代:
1.甜食
糖具有讓人感到幸福愉悅的效果,這跟它會激發大腦酬賞系統及多巴胺分泌有關;也因此,吃糖會讓人”爽”是可以理解的,不過當人們大量而長期的攝取時,它就變成了糖成癮。
追求甜味是人類的天性,導演建議我們可以藉由食用水果的甜味來取代糖,但可不包含果汁喔。
2.加工食品(鹹食)
在加工食物或鹹的料理中添加適量的糖,可以發揮提味及增加風味的效果,讓消費者吃的更多,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肥。
導演建議我們,可以學習辨識加工食品的包裝標示,對食品中所添加的糖份有更高的敏感度;更進一步,我們可以學習烹飪,”自己的食物,自己煮”,避免受到加工食品的引誘甚至危害。
3.飲料(果汁)
透過運動員喝飲料的實驗,告訴我們喝完高熱量的飲料,不飽足感反而會讓我們吃下更多的食物;吃柳丁及喝柳丁汁的對照,讓我們曉得喝柳丁汁因為缺少纖維及飽足感,會使得我們不知不覺喝下過多的糖分。
這時候,導演提出使用代糖的建議,也許有些爭議,但他的立論是,相同甜度,你可以透過相對少量的代糖來滿足,”兩害相權,取其輕”,享受就是必須付出代價的;你也可以透過比較天然的方式來製作飲料,比如花草茶或水果茶,都是不錯的替代品。
糖不是不好,問題出在人們不知節制。
請下次在享受甜蜜蜜的同時,思考一下,是你在享受糖?還是糖在控制你?
youtube影片連結
撰寫者備註︰
*本文僅供知識交流之用,有任何生理或心理困擾,請尋求專業人員協助。
專業人員包含︰醫師、心理師、營養師或護理師等醫療人員。
醫事人員及醫療機構查詢~~~
https://ma.mohw.gov.tw/masearch/SearchDOC-101-1.aspx
*本文僅供知識交流之用,有任何生理或心理困擾,請尋求專業人員協助。
專業人員包含︰醫師、心理師、營養師或護理師等醫療人員。
醫事人員及醫療機構查詢~~~
https://ma.mohw.gov.tw/masearch/SearchDOC-101-1.aspx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